
校领导与特等奖获奖团队合影

我校特等奖获奖作品代表(左二至左四)上台领奖

我校“星系”级作品代表(右三)上台领奖

我校荣获“优胜杯”
日前,第十八届“挑战杯”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主体赛及“黑科技”专项赛江苏省选拔赛决赛在常州大学举办。经最终评定,我校报送的13个项目全部获奖,其中主体赛获特等奖3项并推报国赛,一等奖3项,二等奖2项;“黑科技”专项赛获“星系”级作品1件(该专项赛最高奖项),“行星”级作品4件(二等奖)。实现我校入围省赛决赛作品数量、主体赛特等奖数量、推报国赛作品数量三大突破,蝉联“优胜杯”,创我校参加“挑战杯”省赛以来历史最好成绩。
在主体赛中,由经济学院选送的参赛作品《调与不调?土地二轮承包到期后延包的各方认识与地方调整实践》、公共管理学院选送的参赛作品《跨“时”而用,乘“时”而为:时间银行的实践效果与优化策略——基于南京、西安、青岛的调查》、法学院选送的参赛作品《警惕房地产业的“次生危机”——保交楼政策的法治实践与制度透视》获特等奖并入围全国决赛;在“黑科技”专项赛中,由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选送的参赛作品《不负重“脱” 面向未来——大米蛋白中重金属绿色脱除“黑科技”》获“星系”级作品。
一直以来,学校党委、行政高度重视以“挑战杯”等高水平竞赛为平台的科创育人工作,在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等方面给予大力引导和支持。校党委书记张利民、校长程永波多次关心赛事进展和作品准备情况,要求全校各部门加强协同、精心组织、精准服务,充分发挥我校的学科、人才、科研综合资源优势。党委常委、副校长赵国栋深入学院开展调研指导工作,作赛前动员讲话并在赛中看望慰问参赛师生。校团委精心组织、周密部署,打造项目选题、团队组建、专家指导、专题辅导等“立体化”竞赛服务模式,邀请相关领域校内外专家,不断进行文本打磨、PPT设计、答辩演练,切实提升了项目参赛实力和竞争能级。经济学院、金融学院、国际经贸学院、公共管理学院、法学院、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等相关学院及党委学生工作部、学生处、教务处、科研处等相关部门全力以赴、密切合作、整合资源,构建以科创竞赛为抓手的产学协同育人体系,为竞赛最终成绩的取得奠定基础。
此次大赛自3月启动以来,吸引了全省高校3万余个项目23万余名青年学子踊跃参赛,实现了省内高校100%全覆盖。第十八届“挑战杯”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决赛将于10月在贵州大学举行,我校参赛团队将在省赛基础上再接再厉、全力以赴,力争在全国比赛中再创佳绩。
(校团委 经济学院 金融学院 国际经贸学院 公共管理学院 法学院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)
附:主体赛我校获奖作品名单
 
  
   |  项目名称 |  团队成员 |  指导老师 |  选送学院 |  所获奖项 | 
  
   | 《调与不调?土地二轮承包到期后延包的各方认识与地方调整实践》 | 郭子琦、尚云逸、张新昊、张敏、安佳利、陈语轩 | 刘余、华中昱、朱红根 | 经济学院 | 特等奖 | 
  
   | 《跨“时”而用,乘“时”而为:时间银行的实践效果与优化策略——基于南京、西安、青岛的调查》 | 董浩、黄佳木、吴佳铭、杨瑞隆、尹筱媛、沈灵 | 梁誉、黄建伟 | 公共管理学院 | 特等奖 | 
  
   | 《警惕房地产业的“次生危机”——保交楼政策的法治实践与制度透视》 | 王养怡、丁亦香、穆陈可、仇钰铭、季钦勤、黄笑、曾心怡 | 焦富民、李亮、席若 | 法学院 | 特等奖 | 
  
   | 《“数丰年”:数字乡村“智”理致力共同富裕进行时——基于苏浙皖国家级数字乡村试点的田野调查》 | 薛羽珂、林楷涵、桑海瑞、郑锡永、顾贤、陆柳辰、王悦 | 李庆海 | 经济学院 | 一等奖 | 
  
   | 《数字丝路促共赢:数字贸易企业何以构建创新网络?——基于668家江苏企业的实证调研》 | 潘薇薇、姜秉辰、张锦诺、廖文艳、徐杨、华解语、郑孔迪、黄颖 | 李冠艺、周进进 | 国际经贸学院 | 一等奖 | 
  
   | 《高品质抗氧化初榨橄榄油的研发》 | 黎相君、魏嘉、张月秋、沐晨、刘湘、孙奥、刘灿、杨茗钰 | 刘强、丁超、沈飞 |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| 一等奖 | 
  
   | 《粮“安”需治“荒”:治理土地撂荒的民生意义与路径探索——基于两省六市的实地调研》 | 吴雨童、王棋、代雨欣、张亦琪、郑宇菲 | 孙光林、钱龙 | 金融学院 | 二等奖 | 
  
   | 《点“识”成金:五链融合下企业知识产权价值实现的路径探索与治理逻辑——基于苏皖141家高新技术企业调查》 | 王禹昕、王元博、奉怡君、曹越、顾烨、党悦宁、陆亦心、史云菲 | 翁辰、莫媛、余博 | 金融学院 | 二等奖 | 
 
“黑科技”专项赛我校获奖作品名单
 
  
   | 项目名称 | 项目负责人 | 项目成员 | 指导老师 | 选送学院 | 所获奖项 | 
  
   | 《不负重“脱” 面向未来——大米蛋白中重金属绿色脱除“黑科技”》 | 谭红莲 | 赖景涛、陈雯静、刘嘉琪、芮辰瑜、孙平萍、程楚涵 | 李彭、石晶晶、邢常瑞 |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| “星系”级 | 
  
   | 《红外协同酶法创新制备的高抗性淀粉》 | 夏晓峰 | 周治强、陈凌飞、邓之也、袁孙怡、薛陆鸿睿、王睿婷、杨杜凯、王梦秋、秦世怡 | 赵思琪、陈江燕、丁超 |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| “行星”级 | 
  
   | 《“脱谷换肽”--构建杂粮基生物活性肽新型膳食营养模式》 | 叶紫琼 | 李雅婧、周芳芳、梁诗琦、李珍贵 | 吴学友 |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| “行星”级 | 
  
   | 《“Ω-3-4A”——新型多不饱和脂肪酸营养功能脂质末》 | 吕祺 | 王欣月、黄祯秀、胡恒、彭咨涵、赵梓涵、应昀彤、文锦烨、唐浩 | 丁俭、石晶晶 |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| “行星”级 | 
  
   | 《基于吞咽障碍老年人的口感和营养定制设计的淀粉类3D打印食品研究和应用》 | 包金宇 | 王韵平、袁艺璇、王梓萌、陈泫羽、于思瑶 | 杨帆、张玉兰 |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| “行星”级 |